- 太平道
- 中國早期道教宗派之一。 創始於漢靈帝時鉅鹿(今河北寧晉)人張角。 奉《太平經》為主要經典。 《後漢書.皇甫嵩傳》說: 〝初, 鉅鹿張角自稱“大賢良師”, 奉事“黃老道”, 畜養弟子, 跪拜首過, 符水咒說以療病, 病者頗癒, 百姓信向之。 角因遣弟子八人使於四方, 以善道教化天下, 轉相誑惑。 十餘年間, 眾徒數十萬, 連結郡國, 自青、 徐、 幽、 冀、 荊、 揚、 兗、 豫八州之人, 莫不畢應〞。 《三國志.張魯傳》注引《典略》: 〝張角為太平道。 太平道: 師持九節杖為符祝, 教病人叩頭思過, 因以符水飲之, 病或自癒者, 則云此人信道;其或不癒, 則云此人不信道〞。 《後漢書.襄楷傳》: 〝初, 順帝時, 琅琊宮崇詣闕, 上其師于吉於曲陽泉水上所得神書百七十卷, 皆縹白素朱介, 青首朱目, 號《太平青領書》。 其言以陰陽五行為家而多巫覡雜語。 有司奏崇所上妖妄不經。 乃收藏之。 後張角頗有其書焉〞。 是〝太平道〞緣起於事奉〝黃老道〞, 信《太平青領書》即《太平經》, 乃取〝眾星億億, 不若一日之明也。 柱天群蛟行之言, 不若國一賢良也〞之義, 自稱大賢良師。 其弟張寶、 張梁自稱大醫。 宗教儀式是以跪拜首過、 符水咒語為人治病, 並宣傳《太平經》中〝積財億萬, 不肯救窮周急, 使人飢寒而死, 罪不除也〞等反對剝削斂財的主張, 頗得群眾信向。 因遣弟子八人使於四方, 以善道教化天下。 十數年間, 徒眾數十萬, 遍布八州。 建立以〝方〞為單位的教區組織, 各設渠帥總領其事(《後漢書.皇甫嵩傳》)。 《後漢紀》稱其〝周遍天下, 置三十六坊, 各有所主〞。 太平道信仰中黃太一〞之神。 《太平經》: 〝澄清大亂, 功高德正, 故號太平〞(卷一至十七)。 卷四十八說: 〝太者, 大也……平者, 乃言其治太平均, 凡事悉理, 無復奸私也〞。 卷一百二十至一百三十六中說: 〝太平道, 其文約, 其國富, 天之命, 身之寶〞。 (以上據王明《太平經合校》)。 東漢中葉以後, 封建王朝橫徵暴斂, 加以水旱頻仍, 疫病流行, 農民苦不堪言。 張角順應時勢, 按《太平經》〝天地人三統〞思想, 乃自稱天公將軍;張寶、 張梁分稱地公將軍、 人公將軍, 組織各〝方〞教徒, 〝大方〞萬餘人, 〝小方〞六七千;以五行相生相剋為讖, 提出〝蒼天已死, 黃天當立, 歲在甲子, 天下大吉〞的口號, 定於中平元年(184)三月五日, 各〝方〞同時起義。 後因唐周告密, 遂提前發難。 一時〝七州二十八郡同時俱發〞, 天下響應, 京師震動。 起義者以頭戴黃巾為標幟, 史稱〝黃巾起義〞。 奮戰10餘月, 其間張角病逝, 張寶、 張梁先後戰死。 在東漢朝廷重兵圍剿下, 終告失敗。 自從黃巾起義失敗後, 太平道在中原的龐大勢力受到打擊而一蹶不振。 經過十餘年。 最初傳授《太平青領書》的人于吉又出現於吳(江蘇吳縣)、 會(漸江會稽縣)等地, 仍以符水治病, 吸引了許多徒眾, 且博得孫策手下諸將士的信仰, 因此觸怒孫策, 慘遭殺害。 (見《三國志.孫策傳》注引《江表傳》)。 太平道遂無復興之機會, 後來在民間流傳融合於天師道。 在道書中, 對太平道也略有記載。 《三天內解經》: 〝太上於琅琊以太平道付于吉、 蜀郡李微等。 使助六天檢正邪氣, 但反至漢世, 群邪滋盛〞。 又《正一法文天師教戒科經.大道家令戒》: 〝道於琅琊以授于吉太平之道, 起於東方。 東方始欲濟民於塗炭, 民往往欲信……後道氣當布四海, 轉生西關, 由以太平裕〞。
Explanatory dictionary of Taoism. 2013.